• 首页
  • 报告
  • 资讯
  • 快讯
  • 图表
  • 网址导航

[市场] 政策利好逐渐释放 孤儿药曙光将至

[复制链接]
96 |0
发表于 2023-4-18 09: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发成本高昂 药企积极性仍待提升




政策利好逐渐释放 孤儿药曙光将至



  ■数据



  西南证券发布的报告显示,国内罕见病领域创新药 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批数从2018年的34个增长至2021年的78个,NDA(上市许可申请)获批数从2018年的8个增长至2021年的17个,从IND数量的增长来看,未来罕见病新药上市数量仍将持续走高。



  西南证券认为,罕见病用药也有望成为百亿大品种。 罕见病适应症可助力泛适应症药物拓展市场空间、加速研发和商业化放量进程。 以 2021 年全球畅销的 100 款药品为例, 其中 26 款都是罕见病用药或有罕见病适应症,年销售额均超18 亿美元, 其中专用于 囊 性 纤



  维化的Trikafta2021 年全球销售额达 57 亿美元。



  专门用于治愈或治疗罕见疾病的特效药物被称作孤儿药,价格不菲。



  依据《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罕见病诊疗费用调研报告,脊髓性肌萎缩症、法布雷病、戈谢病、糖原累积病、黏多糖贮积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低磷性佝偻病 8 个病种涉及的8 类药品每年需要患者花费百万元以上,而且这些药品基本上都是进口药。



  虽然价格昂贵,但孤儿药对患者来说却是雪中送炭。 正因如此,孤儿药背后的价值不可估量。 为了让药企愿意开发孤儿药,国内或出台一些有利于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政策, 如接受境外临床开发数据、支持罕见病药物在中国的审批等。一些地方的“惠民保”也将少量罕见病药物纳入支付保障范围。



  研发周期长难度大



  自从四岁的女儿多多被确诊为黏多糖贮积症, 家住贵州遵义的李辉时常感觉喘不上来气, 胸口就像被压了一块大石头。



  黏多糖贮积症是一种罕见病。医生告诉李辉,如果没有特效药,多多后续可能会出现失聪及器官受损情况。



  作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黏多糖贮积症已录入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 发病率只有 1/10万,发病群体多为儿童。



  医生告诉李辉, 多多可能需要终身服药, 后续每年的治疗费用高达百万元。有病友家属也告诉李辉,如果能够从小用药, 多多未来有可能同普通人无异。



  “不知道什么是罕见病,不知道该用什么药, 不知道治疗费用为何这么贵。 ”女儿确诊后,李辉在网上加入了很多罕见病的病友群,和很多病患家属一样, 四处求医问药。



  目前, 跨国药企赛诺菲生产的艾而赞用于黏多糖贮积症 I 型患者的长期酶替代治疗; 国内药企北海康城研发的海芮思在中国上市,用于黏多糖贮积症Ⅱ型。 而这两款药物的年治疗费用均需要一两百万元。



  孤儿药的研发周期长、难度大。以开发和销售治疗罕见病药物的北海康成为例, 其近日公布的年度业绩报告显示, 尽管海芮思销售额增加不少, 但其在 2022 年仍然亏损4.83 亿元。



  同时, 更多的罕见病患者仍无药可用。 研究显示,目前,仅有 5%的罕见病存在有效治疗方法。 即便是在有药可治的前提下, 国内多数罕见病药物仍然依赖进口。



  李辉坦言,虽然价格昂贵,但能找到特效药已然很幸运了。 更多的罕见病患者还在四处寻求代购药品, 而且一些海外商业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定期提高药品价格。



  中国罕见病联盟对 33 种罕见病、 共 20804 名患者的调研结果显示, 有近 1/3 的患者没有或从未接受过治疗, 其中又有约一半的患者因无法负担医药费用而从未进行治疗或放弃治疗。



  激励措施持续发力



  值得关注的是, 不只是以李辉为代表的患者和家属找不到药,另一方面, 研发孤儿药的药企也面临找不到患者的难题。



  精鼎医药执行总监、 罕见病卓越中心负责人 Rachel Smith 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 罕见病药物开发已经越来越具有挑战性。首先,罕见病患者的数量本来就不多, 且往往分布在各个地区, 招募患者对任何临床试验来说都是一项挑战, 加大了罕见病临床试验的难度和复杂性。其次,由于罕见病领域存在巨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其治疗方法,尤其是基因疗法的价格已经变得非常高昂。 尽管一些治疗方法可能会有疗效, 但随着更多此类罕见病治疗产品进入市场, 这些高昂的成本变得难以为继。



  部分药企因成本过高而放弃大规模生产孤儿药。 以治疗亨廷顿舞蹈症的药品安泰坦为例, 该药品一直未在国内上市, 有公益组织尝试联系该药品的生产企业, 希望这家海外药企能将这款药物引入中国。但该企业考虑到病人数量有限,再加上上市注册审批等各方面的成本较高,放弃了大规模生产。



  “药企的逻辑是,因为病人少,所以药品市场空间有限, 经济回报不足。”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表示,“罕见病治疗费用昂贵,患者往往会放弃治疗,而没有患者就没有诊断和数据。 ”



  为了让药企愿意开发孤儿药,国内也采取了相关的激励措施。2022 年 5 月,国家药监局发布《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罕见病新药上市的许可持有人最长不超过 7 年的市场独占期,一些地方的“惠民保”也将少量罕见病药物纳入支付保障范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 孤儿药的研发成为热议的重点。 荣昌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威东表示,目前我国对于罕见病的定义、诊断标准、 治疗方案和后续管理等方面,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界定,现有法规在执行过程中严肃性和力度不够。 此外,还需要与国际接轨,借鉴目前已设立罕见病相关法律法规的他国经验, 解决罕见病立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研发积极性待提升



  “罕见病疗法通常价格高昂,因为它们包含了投资、研发(包括失败)以及市场容忍度的潜在成本,而且可能在患者需求未满足甚至临床理解有限的领域开发新工具,如患者报告结果(PROs)等方面都面临重大挑战。 ”精鼎医药高级副总裁兼准入咨询全球负责人 Wyatt Got-better 说。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药企已经在挖掘国内的罕见病用药市场。 目前,北海康成、德益阳光生物、曙方医药、琅钰集团等国内医药公司都在罕见病药物领域投入了资金。 知名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罕见病药物市场于 2016 年及 2020 年分别占全球罕见病市场的 0.4%及 1%, 而随着中国不断改革以向市场推出更多的创新药物,预计 2025 年中国孤儿药市场规模将达到 64 亿美元。



  国内某创新药企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国内已经或正在出台一些有利于罕见病药物研发的政策,如接受境外临床开发数据、支持罕见病药物在中国的审批,这些政策对促进药企开发孤儿药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国家药品监督 管 理 局(NMPA) 出台了加速审批路径,包括优先审评审批以及支持临床迫切需求领域的境外已上市新药的注册上市。



  《2023 年中国罕见病行业趋势观察报告》显示,截至今年 2 月,国内有 81 种罕见病药物正处于临床试验及上市申请阶段,其中 46 种药物为本土自主研发。 截至目前,31种罕见病的 73 种药物已纳入我国的医保,另有 24 种罕见病的 30 种药物未纳入医保。



  “在国内,罕见病药物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上述国内某创新药企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孤儿药的支付方式较为单一,除医保外,多方共付机制尚未建立。 企业目前还在研究政策,寻求既能让企业盈利,同时又能保证患者可及性的商业策略。 ”(记者 马嘉)
        

          转自:中国商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阅读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