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报告
  • 资讯
  • 快讯
  • 图表
  • 网址导航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2024中国与全球食物政策报告

2024-6-14 17:42| 发布者: 派大星 17 0

摘要: 当前全球食物与营养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多重危机叠加,饥饿和食物不安全问题不断加剧。受到气候冲击、地区冲突、通胀压力等多重风险的影响,加之各国经济复苏缓慢,居民收入和食物购买力下降,全球饥饿和多种形式的营 ...
当前全球食物与营养安全形势仍然严峻,多重危机叠加,饥饿和食物不安全问题不断加剧。

受到气候冲击、地区冲突、通胀压力等多重风险的影响,加之各国经济复苏缓慢,居民收入和食物购买力下降,全球饥饿和多种形式的营养不良态势仍然远高于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2023 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2 年全世界受到饥饿影响的人数约为 6.91 至 7.83 亿人,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发生率高达29.6%,其中约有 9 亿人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

此外,由于世界各地人们获取健康膳食的能力减弱,全球超过 31 亿人无力负担健康膳食。

在多重风险叠加的复杂影响中,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的挑战尤为凸显,严重阻碍了全球各国在对抗饥饿和营养不良方面的进展。

气温升高、降水集中、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频发等气候变化导致了水土资源退化和生态多样性降低,进而带来土地肥力下降、病虫害频繁、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弱。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农业与食物系统的生产和供给能力,对食物与营养安全造成风险。

此外,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挑战还通过影响农业与食物的国际和地区贸易、国际食物市场供给与价格稳定产生广泛影响,并可能给人类营养与健康带来新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资源不足和气候适应能力受限,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挑战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对脆弱群体的冲击更为显著。

面对艰巨挑战,国际社会和世界多国积极推动农业食物系统(简称农食系统)转型,以保障食物与营养安全,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国际方面,联合国食物系统峰会自 2021 年首次举办后,每两年召开一次。

2023 年在罗马举行的峰会主题是综合评估当前转型进程,以推进建设可持续、平等、健康和有韧性的农食系统。

2023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28 届缔约方会议(COP28)首次以食物为主要议题,并发布了建设韧性农食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宣言。

国际社会已达成共识,即农食系统必须转型,在全球、区域、国家和社区层面更具韧性,食物供给应来自多种资源,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和营养需求。

国内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2023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提出,旨在更好满足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贯彻落实大食物观提出的新要求。

2024 年 6 月 1 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当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品种丰富多样、品质营养健康的消费需求”。

过去几十年,中国在消除饥饿、抗击贫困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全球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面对新时期的多元发展目标,中国当前的食物供给体系仍面临供给方式相对粗放、营养导向不足、供给效率低和供需匹配结构不合理等挑战。

首先,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食物供给方式过度依赖耕地资源,造成了巨大的资源压力和环境负担。

其次,食物供给的营养需求导向不足,供给体系存在严重的“跑冒滴漏”现象,中游环节的营养与食物供给效率低,食物损失和浪费严重。

此外,食物供给与需求的联动性弱、匹配不足,部分食物品类如大豆、肉类、玉米等的进口逐年增加,食物贸易逆差压力增大。

传统的粮食安全观更多侧重于粮食供给和数量安全,对营养健康需求和供需结构平衡重视不足,无法满足居民对营养可持续食物的日益增长需求。

因此,亟需推动中国农食系统转型,系统重构与改革食物供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