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气候变化是自上个世纪以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实现温室气体中和是控制全球温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 自1992年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以来,国际社会就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首要任务。 特别是2015年《公约》缔约方会议(以下简称COP会议)通过的《巴黎协定》制定了量化的温升控制目标:本世纪末的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工业化前的2℃之内,并努力限制在1.5℃之内。 后续的COP会议强调实现全球温升1.5℃的重要性。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2023年出版的综合报告指出(IPCC,2023),为了实现1.5℃的温升控制目标,全球必须在2030年前将温室气体年排放量相比于2019年减少约43%,2050年前实现CO2净零排放(即人为CO2吸收大于人为排放),207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同时,历次缔约方会议均呼吁为了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各国应该提出更加雄心勃勃的国家气候行动计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就我国而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承诺我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2023年11月中国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宣布2035年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将包括所有温室 气 体( 即 包 括 C H 4和N2O)。 这些行动和举措体现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展示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新努力和新贡献,重振了全球气候行动的信心与希望,使我国从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努力贡献者,逐步成为关键引领者。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习近平在2022年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仅有30年,远远短于欧盟(70年)和美国(45年),同时我国碳达峰后的排放峰值约为欧盟和美国的2.8和1.9倍,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每年需要减少的碳排放量是欧盟和美国的6.5和4.2倍(Wang et al., 2023)(图1)。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国亟需快速打造社会经济发展新范式,实现化石能源占能源总消费比例从目前的87%下降到2060年的15%以下(丁仲礼,2022),承受人为源减排所带来的巨额成本。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要注重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重大问题研究,科学设计行动方案。 因此,亟需开展综合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针对双碳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科学和国家需求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